學系簡介
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,是國內唯一以培育客家戲表演人才為宗旨的科系。以傳統表演功法培訓當代舞臺演出技藝的表藝人才為主要教育目標,透過相關領域課程的學習和啟發,從肢體訓練、發聲練習、識譜聽音、戲曲唱腔、傳統武功,以至戲曲容妝、民間舞蹈、文本賞析、編排創作等課程,訓練學生的表演技藝與審美感知能力。學系除定期以年度製作、實習演出等舞臺實踐,提供學生實地參與製作實務,並與政府機關與相關業界劇團合作,透過中大型製作之參與和觀摩,擴展學生藝術視野、累積實務經驗。
一、學系特色
臺灣的客家人口約五、六百萬,客族表演藝術亦是臺灣重要文化資產之一。客家採茶戲,是客家代表劇種,唱腔豐富,歌調樂音婉轉動聽,丑、旦的身段表演獨樹一格,此一劇種從別具客家風味的歌舞小戲型態發展至今,已轉型為多彩多姿的採茶大戲,富含客家語言、文學、音樂、戲曲之美的客家戲曲,正是客家文化瑰寶的藝術代表。本系秉持培養客家傳統戲曲表演人才為宗旨,是臺灣目前唯一納入正規教育體系的科系,是臺灣栽培傳統客家戲曲人才的重要搖籃。自民國90年(2001)設科招收國中部新生,民國96年(2007)設系招收四技部新生,持續推動「十年一貫」學制,教學中注重傳統戲曲表演技藝能力的培養,以及表演藝術相關能力的提升。有鑑於本系教育重點為傳承客家傳統表演藝術,兼具客家語言、文化、藝術推廣功能。因此,從客家音韻、客家文史、戲曲唱腔及身段、劇本研讀,乃至舞臺演出、作品編創研發等均為本系教育方向,務求客家戲曲永續發展。
二、教育目標
(一)表演-培育客家戲曲表演人才
本系旨在培育客家戲曲表演人才。首要最重視客家戲曲的表藝基礎,是故建構大量的術科課程,透過唱、唸、作、打的扎實訓練,體現客家傳統戲曲的專業表現力,達到培養客家戲曲傳承人才的目標。同時輔以學科訓練,建構戲劇史、藝術理論等概論,培養學生達到藝術理論與表演技藝並駕的技藝能力,深化舞台表現的刻度。
(二)編導-培育戲曲導演及客家語言文學創作全方位人才
培育編導全方位創作型人才。本系副修課程中分有三個項目,分別是表演、編劇及製作行政,希望學生除了表演領域的深造外,亦能兼顧編劇與製作學習。其中編劇課程乃是從文本著手,融合客家語言、文化、戲曲精華,繼而培育客家戲曲及文學創作人才。另一方面,本系亦設有客家戲導演實務必修課程,兼顧民間表演與劇場模式,提供學生全方位學習的教學場域。
(三)培育客家現代化展演人才
傳統戲曲展演在現代化發展的催化下,走上了結合當代審美元素及思維的歷程,無論在演員容妝、衣著、音樂、舞台設計、製作流程都更為繁與精緻,更迫切地需要相對應的專業技術人才參與合作。因此本系因應此專業技術需求,開設多元化的課程,主培育客家現代化展演人才,同時達到因材施教,讓學生擇以適性發展的教育目標。
三、課程規劃
本校屬教育部「十年一貫」技職體系,於國中部即開始奠定客家戲曲技藝表演的基礎及戲曲理論課程,高職部逐步學習客家戲曲改良大戲,累積舞台表演技巧與經驗,四技部則在表演的核心內,擴展不同學習,讓不同興趣與特質的學生得以有多元化選擇,適性發展。基礎訓練乃是開發學生的肢體與柔軟度,訓練傳統演員的基本三功(毯子功、把子功、基本功),並且區別行當、訓練客家語言與聲腔,其中客家三腳採戲為主要的學習內容。高職部技藝發展課程,乃承載國中的訓練基礎,學生已具備掌握肢體及客語聲腔運用之能力,進而學習客家改良大戲,訓練學生對於表演技能的運用與組織的能力。最後是四技部的課程,針對不同背景的學生,給予多元化的訓練,一方面深化表演的細膩度,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創作能力,透過有計劃的集體創作,讓實務經驗與理論研究並重,多元適性的課程培育,為畢業後的職涯選擇做準備。
四、發展願景
創系至今數十年的人才養成,本系畢業生就職於各行各業中,如戲曲演員/團長、演藝人員、戲劇導演、影視主持人,客語歌手、客台主持人、舞蹈教師等,亦有多名學生就讀碩博士班,深造學術領域。以此多元化的就業市場,亦足見證本系人才培育之績效。期待本系持續為客家戲曲孕育專業藝術文化人才,為客家戲曲再添新猷。